越野世家LOGO

首 页 >> 自驾游记
【越野世家】五台山自驾游记
时间:2016-07-26 22:58作者:越野世家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名山,并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悉达多.乔答摩,因他是释迦族人,故又被称为“释迦牟尼”。


     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五台县境内,隶属忻州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珠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现存有唐代以来7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寺庙68处,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演变和传播过程。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

       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

       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金五台。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黄庙

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中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子孙庙按师徒关系实行家传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担任职事。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多属子孙庙。十方庙可以接待四方来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云游,组织管理实行选贤制。根据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来的子孙庙均已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

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

      五台山有黄庙8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宗教气氛浓厚。同时,有很多游客怀有自己的心愿前来“朝拜”。

      朝拜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在我国藏族地区又称为磕长头。

       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唵嘛呢叭咪吽",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石"(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为难解的佛教术语),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再站起,重新开始复前,该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在朝拜的途中,偶遇齐天大圣,“敢问大圣要到哪里捉妖去”!

       游客们把心愿留在许愿墙上,祈求心愿成真。

每年8月,这里举行盛大的旅游节庆——“五台山佛教文化节”,届时各方宾客和僧众云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盛况空前。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艺活动。自东晋十六国至今的一千七百余年间,各宗高僧来台活动 ,都把五台山作为弘法传宗的基地,使五台山佛教呈现出显密诸宗并弘,汉藏佛教共存的独特风采。

       五台山亦因文殊道场的缘由,成为汉、藏、满、蒙、土各民族尊奉、海内外知名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大白塔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五台山的象征。

       据《山西省佛教名胜》记载,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有一座高耸入云洁白浑圆的巨大佛塔--大白塔,它是五台山的象征,被誉为"清凉第一胜境"。

大白塔所处的寺院叫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

大白塔位于殿阇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

       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由粗而细,又由细而粗,再由粗而细,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形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圆盘上面是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由铜链来固定,望去似北方的草帽,南方的斗签。圆盘边缘,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3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云过塔移,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别有一番幽雅情趣。

明代镇澄法师曾有诗赞曰:"浮图何缥渺,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择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的下层,建有塔殿三间,塔周身筑有木栅栏,栏内有可容两人对行的转道。附塔转绕,人越显其小。

        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传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

大白塔也是朝台佛教信徒的心中偶像。据说从前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除了,五台山大白塔之外,中国各地历史悠久的白塔还有妙应寺塔福州白塔、南充白塔、大姚白塔、北海白塔。

妙应寺白塔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因塔身通体皆白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主持建造,塔高50.9米。

        福州白塔又名定光塔,全名报恩定光多宝塔,矗立在于山西麓,与乌山乌塔遥遥相对。初建于唐天元年(904年),是闽王王审知为报父兄教养之恩而建。

       南充白塔,矗立在嘉陵江东岸的鹤鸣山上,据历史记载,南充原有黑白二塔,黑塔在城内东街,明弘治时建,清初被毁;白塔,又名无量宝塔,北宋初年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白塔。

       大姚县城西面的文笔峰上,有一塔高耸,因塔身粉白,人们称它为白塔;又因形状酷似庙宇中常用的磬锤,故又称磬锤塔。高18.4米,顶部为圆椎形,腰部收缩,上大下小似磬锤,又名磬锤塔。塔分为3层,露出地面的基座是八角形的须弥座,此塔塔身全用石灰抹白,故名大姚白塔

       五台山大白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北海的白塔塔高只有15米左右,而五台山的这座白塔塔高达50余米,全为实心修筑,建成实心塔是因为佛教讲究的就是诚心实意。

        五台山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盛暑又上五台山,天蓝风清静心斋,心诚礼佛佑家人,霞表天城在白塔(作者:彪哥)。

五台山·牌匾

牌匾通常是金属或木制的题有文字的板,置于门楣上或墙上,用来标明地点或纪念某人或某事件 ,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绘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

牌匾不仅是指示标志,而且是文化的标志,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标志。它广泛应用于宫殿、牌坊、寺庙、商号民宅等建筑的显赫位置,向人们传达皇权、文化、人物、信仰、商业等信息。

牌匾的悬挂范围非常广泛。关隘城堡,宫阙王府、园林名胜、坛观寺庙、名门宅第、工商店铺等等,牌匾几乎无处不在。既有悬挂室外的,也有悬挂室内的,是室内外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牌匾从材质上划分,主要有木质、石材和金属三种,但以木质居多,石材和金属的较为少见。

        为牌匾题字的,主要是当时的显贵、名流和书法家。牌匾漆地以黑色居多,也有紫、红、蓝、绿、棕等颜色。文字最常见的是真金字匾,所谓真金字匾,即在字上敷贴金箔。

贴金是传统漆艺中的一个重要工艺门类,贴金工艺很有讲究,首先调制金胶就必须根据四时变化掌握好材料比例、稀稠程度和干燥程度。其次,涂金胶必须要均匀,掌握好"火候 "非常重要,早了不行,晚了不行,快了不行,慢了不行,要贴的平整、严实、光洁、鲜亮 ,无明显接口。

        除贴金匾外,也有以色漆描字的,常见的是豆绿色,此外还有镶嵌象牙、兽骨或螺钿字的。

       历代对于牌匾和匾额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悬于宅门上则端庄、大方、文雅,说明宅主有一定的造诣;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装点名胜古迹则古香古色;虽然只有片词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蔚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

        根据清代训诂学家段玉裁所说,牌匾最早出现匾额是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关之匾额,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汉代,文献中确实是有记载关于题写匾额的故事。在《太平广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著名的书法家韦诞.善于书写各种书体,尤其以题写匾额的书法最为精湛。到了唐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的重视。

在宋代,我们发现作为匾额最大的功能之一,也是使用得较广泛的商匾,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

         社会进入到明清时期,牌匾已经是相当的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第,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普渡众生凡世间,千年牌匾金光闪,清凉圣地品书法,五台法源久承传!(作者:彪哥)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探讨牌匾的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民族广告文化遗产,不但有助于中国商业文化宝藏的挖掘整理和牌匾广告历史的研究,而且对于现代广告的发展和创新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启迪和促进作用。

       古道古井,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虽无管乐丝竹,一茶一坐,畅叙友情。赶上好天气,天清气朗,惠风和畅。很是享受。

结尾篇:又见五台山

      感谢大家一路同行,看到这么多虔诚的信徒,五台山是有理由成为佛教圣地的,时间仓促,我未能领悟的更深,期待下次。